首页 - 热血江湖 > 健康是想出来的小说最新章节(健康是想出来的)全文免费阅读

健康是想出来的小说最新章节(健康是想出来的)全文免费阅读

 不良心境源于不良刺激。

 

 不良心境源于不良刺激。我们每天都面临着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刺激。面对这些刺激,我们不断地进行分析,认知与评估,出现正常的喜怒哀乐情绪和忙忙碌碌的适应行为。正常范围内的紧张而活泼的工作与生活节律,有益于我们保持稳定的心境,有益于身心健康。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危机情况、特殊生活事件,造成一贯性的高度精神紧张或持续的精神紧张状态,导致不良心境,对维持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我们每个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心境对刺激的敏感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有的人面对刺激,心境波动的程度很小;而面对同等的刺激,另外的人可能发生剧烈的心境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心境和情绪两个词语经常混用,而且我们用得最多的也是情绪一词。由于心境的含义和情绪没有本质区别,作为一本通俗读物,不需要进行太过深奥的心理学探讨,因此我们也没有必要严格的区分心境和情绪两个词。附录二提供了一个情绪稳定度自测表,供您在了解自己的心境在受到刺激时保持稳定的能力时参考。

 不良心境往往导致心理障碍。主要就体现在不良心境对认知功能的破坏上。如恐惧、悲哀、愤怒等,这些都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活动的破坏就越大。如考试焦虑,考试压力越大,考砸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来说,中等紧张程度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放松或过度紧张都会破坏考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发挥正常水平。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走神,思维流畅性也会降低,从而严重影响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

 不良心境一旦长期存在或反复出现,就会对认知功能造成很明显的破坏,可能就会导致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障碍。

 

 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时,往往首先会判断是否存在不良心境。

 

我们在判断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时,往往首先会判断是否存在不良心境。心理学家大都从三个方面对心境进行考察:一,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三,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在评定心境时,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存在,并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才能确定真正的心境是什么。例如,当一个人假装兴奋时,他只有兴奋的外部行为,而没有真正的内在主观的兴奋体验和生理唤醒,所以也就不能算是有真正的兴奋心境。

 心境的主观体验是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也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人有喜怒哀乐、爱憎惧恨等许多主观感受,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外在事物都会产生某种态度,如对不幸朋友的同情,对凶暴敌人的仇恨,遇事不顺的悲伤,事业成功的欢乐……凡此种种的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意识到或感受到,如我感受到“我很内疚”,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知道“我很欣慰”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情绪反应时,一般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会升高;紧张时心跳会加速;害羞时面部会涨红;愤怒时会浑身发抖。肌肉紧张、脉搏加快、血压升高以及血流加快等生理指数常常是伴随着不同情绪产生的,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

在情绪产生时,一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心境的表达过程。如人在兴奋时会手舞足蹈,开心时会开怀大笑,悲伤时可能就会痛哭流涕……伴随不同情绪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某种情绪的外部指标。

我们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对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境进行判断,同时也判断出不良心境的性质。这是我们判断心理障碍的前提条件。当然,要确切诊断某种心理障碍,还需要有具体的诊断标准,我们会在各小节中做进一步的讨论。

 一、恐惧症

 

 所谓恐惧症,是指对某种特定的客体或处境或与人交往时发生的无理性的、不适当的恐惧感,并且千方百计采取回避方式以解除这种不安。

 

 常见的恐惧症多表现为对物体、场所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恐惧。

 

 恐惧症的表现有多种形式,但常见的恐惧症多表现为对物体、场所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恐惧。恐惧症以恐惧的对象为分类依据。例如,物体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等。有统计表明,恐惧症患者占到心理咨询门诊人数的2%~10%,可见恐惧症并不少见。

 您有对某些特定物体感到特别恐惧吗?比如,动物(猫、狗、老鼠、蛇、毛毛虫、蜘蛛等)、鲜血、尖锐物体、手术台、注射器等。只要对其中一项过分害怕就可能是物体恐惧症了。物体恐惧症也称作简单恐惧症。患上简单恐惧症的人群害怕的对象主要是比较特定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是动物恐惧。恐惧症轻者不敢摸,也不敢看那些所恐惧的物体,严重的甚至不敢听到或看到与所恐惧的对象有关的事物。

 您是否存在如下表现呢?

 1. 当进入空旷的广场、拥挤的公共场所、封闭的环境等一些特殊场所时就会不自主地产生恐惧感;

 2. 总是担心在所处场所中,会昏倒,或发作某种病症,或失去控制,或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形而又无法逃离现场;

 3. 只要一处于恐惧环境之中,就出现害怕出事的感觉,不自主想逃避,如若不能实现,就会头脑混乱、心慌心跳、呼吸气促、出冷汗、手足发抖、肌肉抽动,甚至昏厥。但一经离开恐惧环境,即可自行恢复正常。

 以上这些就是场所恐惧症的表现。场所恐惧症的患者,病情一般是由浅入深。一开始只要身边有熟悉、可信任的人陪同就可以控制,逐渐发展到任何安全保障都失去作用。严重者,恐惧场所还会泛化,导致最终不敢跨出家门。例如,美国有一位保险公司的职员,在观看了“9·11恐怖事件”的电视节目后,就害怕上班。他担心自己工作的大楼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虽然他明白这种可能十分渺小,但还是无法克制内心的恐惧。每次上班都十分勉强,而且都是忧心如焚,内心非常痛苦与不安。最后,不得不辞职回家。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下感到害羞、尴尬、笨拙、局促不安、怕成为他人耻笑的对象。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刘某17 岁手淫之后,感到羞于见人,认为这是肮脏、下流的行为,为此内疚、自责,在学校不敢面对同学,害怕被人发现自己曾有手淫的行为。上课时无法认真听讲,学习成绩逐渐下降。但是,由于手淫带来的兴奋和快感,总是控制不住想尝试。另一方面,因手淫而致的自责感和害怕被同学发现的担忧又使他尽力克制自己不去手淫。在学校时也尽力克制与女孩子交往的想法,同时害怕与她们来往。就这样,冲动和对冲动的克制几乎每天都发生。在学校不敢和同学交往,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总是担心别人会看出他曾有过手淫行为,尽量回避上公共厕所。

由手淫带来的这些困扰和学习成绩的滑坡使他变得自卑,逐渐回避与别人的交往。每逢不得不和别人说话时,总是紧张得直冒汗,当感觉到对方的目光在注视着他时,就更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说什么好。自从手淫以后,他逐渐变得胆怯、自卑、过分敏感,并尽可能地回避社交。

 刘某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特别不愿意参加聚会、打电话,甚至连到商店购物都感到困难。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会导致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患者甚至会长时间地把自己关在家里,以此孤立自己。

 

 恐惧是一种警告危险和提早防备的信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恐惧不断地刺激着我们。恐惧症的种类也有了明显的增加。比如,有人担心可能有陨星会掉下来;有人患了电脑工作恐惧症,不敢敲键盘,担心会弄坏程序;有人担心有一天机器人和克隆人会来操纵人类的命运……

 有一项调查显示,某地人们最普遍的恐惧竟然是对地铁的恐惧。据说,莫斯科就有近10%的人有地铁恐惧。亚历山大·波列耶夫是俄罗斯心理分析研究所教授、精神疗法医生,他认为,现今的人类越来越变得不安起来,最近10年世界上恐惧症的种类几乎是增长了3倍还多,由1996年的300种增至2006年的1030种。

 心理学家还指出,患恐惧症的人已大大地“年轻化”,如今30岁前的年轻人还最爱得这个毛病。智商高的人也易患恐惧症。

 恐惧是人的一种很正常的感觉,是一种警告危险和提早防备的信号。例如,我们从高楼上往下看时总是心惊胆战。有人说,如果没有这些恐惧的话,人类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人类大脑底部有一个叫做杏仁体的结构,这大脑中的恐惧中枢,是专管恐惧感和不信任感的区域。人只要感到危险逼近,这个区域就会变得非常活跃,即使想制止也制止不住。一旦这种感觉不再受到约束,发展成为一种持续的恐惧心境,那么,一般的害怕就会被赋予一种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东西。比如说,害怕犯罪团伙这一特定人群,这合乎逻辑,但如果害怕大街上和自己根本没有利害冲突关系的人群,这就是一种病态了,需要治疗。

 一般而言,恐惧症的诊断较为容易。但是,对于非专业人士的读者而言,还是有些困难的。为此,我们在附录三中给出了一个简单易用的恐惧自测表,供您参考。

 

 对恐惧症的治疗就是要让患者逐步调适自己的心境,从恐惧心境中走出来。

 

 对恐惧症的治疗其实就是要让患者逐步调适自己的心境,从恐惧心境中走出来。目前调适恐惧心境最常用的方法是脱敏,也就是一个人逐步学会在容易产生恐惧的情况下让心静下来。患者可以随身带上一张小卡片,卡片上写着同医生一起草拟的2~3个 “咒语”,“胆小的人”一看那些“咒语”也就不再胆小。

 一定要记住,我们害怕的东西有95%都不会发生。只要我们能稳住自己的内心,就不会再感到害怕。俄罗斯实证心理学中心主任亚历山大·斯维雅什建议采用如下步骤摆脱恐惧心境。

 1. 闭上眼睛,在体内找到恐惧的感觉(比如坐汽车出车祸惨死,患上重病等),想象它是什么样子。一般来说,这种恐惧的映像都很不雅,往往是一把寒气十足的刀、一只蟾蜍、一摊血或其他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找好自己心目中的映像。

 2. 从内心深处真诚感谢心中这个映像,感谢它对自己未来与安全的眷顾。在爱意作用下,您心中的恐惧便会变成一种能赋予您信心与宁静的良好情绪。

 3. 再将全新的映像固定起来,想象自信心的样子。自信心将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和心旷神怡的全新形象,就像一轮初升的红日,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

 4. 将您所想象的自信心映像画在能经常看到的一个物件上,比如说笔记本。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够让自己逐步从恐惧的不良心境中走出来,摆脱恐惧症。

 恐惧其实来源于自己的主观意念,是自己强迫性消极观念所导致。所以,要消除恐惧,就应该勇敢地面对那些能引起自己恐惧的事物或情景,调节自己的害怕情绪。

 另外,当产生第一次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的恐惧感时,一定要坦然面对现实,及时排解,而不能转移回避,否则只能加重心理矛盾,进而加重病情。

 二、焦虑症

所谓焦虑症,是指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和恐惧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常伴有头晕、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口干、出汗、尿频、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焦虑、紧张或恐惧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

 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两大类。

焦虑症很常见,国外有关报告显示,一般人口中发病率大约为4%,美国估计正常人群中终身患焦虑症的机率为5%。我国焦虑症发病率较低,平均为7‰。一般来说,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症和慢性焦虑症两大类。

 急性焦虑症又成为惊恐发作,占焦虑症的43%。有一名21岁的女大学生,近半年来,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恐惧。每天至少发作1~2次,每次发作大约持续10~20分钟。发作时心神不定、焦躁不安、心慌、胸闷、气急,总感觉要大难临头,非常痛苦。她的情况后来被诊断为急性焦虑症。

 临床实践表明,急性焦虑症发作时,表现为在不明原因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恐惧和紧张不安。一般伴有大祸临头感、失去控制感、喉部窒息感和死亡来临感,并出现剧烈的心跳、胸闷、呼吸急促、咽部受阻、站立不稳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几分钟,长者可达一小时以上,但一般约为15~30分钟。由于急性焦虑症发作时呼吸急促,并有剧烈的心跳,患者往往都去心脏科就诊,但大部分病人心脏检查除了窦性心动过速之外,均为正常。有的人一生中仅有数次发作,有的人却可以反复发作多次。

 慢性焦虑症又被称为广泛性焦虑症,占焦虑症的57%。有这样一个典型的慢性焦虑症的案例。

 张某,男,17岁,某高中二年级学生。张某自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较好,考入高中后,成绩落到中下水平。高中一年级时,在课堂上和老师发生冲突,受到严厉批评和冷遇,心里非常害怕。事后他的母亲找老师做了些“工作”,老师就找他谈话,表示关心。“我以前认为老师是世界上最神圣的人,现在感觉不过如此,太令人失望了。”张某这样说。

 看到同学中发生的种种矛盾和不良现象,觉得太没意思,不想和同学交往,人际关系淡漠,同学都说他怪。他渐渐产生了“世上无好人”、“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不良心态,有被社会遗弃和最终被淘汰的感觉。即使心里有话也不敢对别人说,偶尔说了,又非常后悔、紧张、苦恼,以致于失眠。

 焦虑症状已经持续了一年多。面对自身症状,他这样描述自己:“有时莫名其妙地感到紧张、焦虑,四肢发软。思维停止、坐立不安,感到压抑,有时想哭,但又哭不出来,为了一件事,会反反复复地想。”

 慢性焦虑症常与生活紧张、工作重压、事业受挫、人际关系不良等心理因素有关。常出现心跳、胸闷、气促、头昏、眼花、疲乏、震颤等症状,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噩梦、易惊等,这些一般都是慢性焦虑症的重要特点。这种病人常常就诊于内科各系统门诊,但查不出阳性器质性病症所在。

 

 对焦虑心境的调适常常需要综合治疗。

 

焦虑的出现是针对预感到的未来的威胁,与惧怕不同,后者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威胁的反应。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可以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其焦虑的程度与所预料到的威胁很不相符。

一般来说,焦虑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理学家。但是,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自评,以大致估计自己的状态。附录四提供了一个焦虑自评量表,供大家参考。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情绪,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还有可能引发身体病变,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焦虑症,也就是对焦虑心境的调适常常需要综合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1. 与恐惧症的治疗相同,脱敏方法对于治疗焦虑症有同样良好效果。我们在恐惧症部分所介绍的方法在治疗焦虑症的时候同样适用。此外,有规律地进行松弛训练,如绘画、种花、听音乐等,对焦虑症的治疗也有较好的疗效。

2. 支持疗法。积极寻求心理学专家的帮助,在心理学家专营造的指导、劝解、疏导和调整环境中,逐步恢复自己的正常心境。

3. 积极寻求家人和朋友在心理、生活上的关怀和帮助,这样也有助于满足自己正当的心理需求,维护静逸的心境。

4. 对该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对该病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催眠疗法。通过该疗法可以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并且能够改善焦虑、恐惧的情绪及躯体症状。但是,该疗法一定要在心理治疗学家的诊所或适当的场所,需要心理治疗学家施行。

另外,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应该特别注意把握焦虑心理的相关防治原则:一,要给自己放松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不要把自己逼得太辛苦,要知足常乐,懂得平心静气,毕竟绝对完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二,对生活也要有正确的认识,遇到困难需冷静,在全面分析后再寻求解决方法;三,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山穷水尽之后必会柳暗花明。

 三、强迫症

强迫症,是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的心理疾病。

强迫观念是指刻板形成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不必要的或者多余的,没有现实意义;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非常苦恼。

强迫动作是指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为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强迫症患者总感到如果不做某一特殊的仪式动作,就会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一旦果真没有完成这一动作,就会立即出现严重的焦虑或非常不适,不断唠叨,就会难以摆脱没有完成这件事的心情,甚至会走向极端。

 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四大心理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据12地区心理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在居民中的患病率为0.30‰,在心理门诊中约占0.15%~2%。国外报道其终身患病率为2%~3%,与我国相近。发病年龄多见为16~30岁,性别间无差异,以脑力劳动者居多。

目前,强迫症已经被列入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四大心理障碍之一,成为21世纪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点。我们先来看几个强迫症的案例。

例1. 谭某,男,17岁。在一次考试前感觉自己复习挺好的,试卷上有一道题目自己是看过的,可当时就是想不起来,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从那以后,他看书就觉得特别怪,刚翻过一页,就觉得前面的东西遗漏了,再翻过来看,再翻过去看,一会儿又觉得可能什么东西忘了没看到,再翻回来重新看,像小孩子一样用手指字,一个个地指着看,总是无法摆脱这样的学习过程。

例2. 黎某,男,26岁。自“非典”发生以后,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每次洗手时间,都在十几分钟以上,每次洗完还想再洗,洗完后一定要拿酒精棉球消毒,总觉得手上的细菌洗不掉,冬天手都洗得发白了,冻疮都起来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还是要洗,心里也很痛苦,就是无法控制。

例3. 刘某,女,29岁。刚搬入某小区时,该小区有几家邻居连续被盗,从那时开始,她就有一种很不放心的感觉,上班时把门要锁上几遍,在楼梯上来回跑两三次,甚至到了单位以后,还不放心,从单位特意回家看。

在这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强迫症对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危害人们的生理健康。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些仪式和强迫性的活动中生活,因为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但是,一旦心理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的心境之中,这些活动就有可能失控,结果可能就会导致强迫症。

强迫症令人相当苦恼,以至于极度不安。例如,一个深知自己并非同性恋的人为不断冒出“我到底是不是同性恋”的念头而感到痛苦万分。强迫冲动来自于内心的紧张心境。然而,人体验到它的时候是一种闯入式的、不适合的冲动,所以常常感到这种冲动在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外。这就是强迫症最难办的地方,人无法控制这种仪式化的行为,哪怕明白这是一种适应不良和自我毁灭的行为。人很想抵抗住这样的冲动,但是每次抵抗之后都会导致更大的焦虑。最后,很有可能完全成为强迫性冲动的奴隶,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专门去做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往往同时出现,有强迫观念的人几乎也总是有强迫动作。

最常见的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的组合就是洗手。觉得自己的双手很脏,无法摆脱这种想法,特别是在有过接触之后,比如握手或去卫生间之后。接下来就会不停歇地洗手,怎么洗都还是觉得没有洗干净。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强迫症就是强迫怀疑与强迫检查。比如,有人会检查液化气罐10次以上,看看它是否关掉了,但为了绝对安全,对是否关掉了液化气罐产生怀疑,还会忍不住去看第11次,过不了一会儿又去看第12次、第13次……大门也可能容易出问题,有些人上班总是迟到,因为他们必须反复查看大门是否锁好了。另外一些人每天会花很多时间从厨房走到大门,又从大门走到厨房,以确保进屋的时候是把大门关好了的。更又甚者,睡前会花数小时从床头到大门来回跑。

还有,秩序性强迫症也很常见。比如,花大量时间确保墙上的钟表、挂历等都呈直线,或者每一件家具都必须完全对齐,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整理。

强迫症在没有经过正确治疗的情况下,多数患者会经历时轻时重的病情发展模式,病情恶化一般与压力有关,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在较轻的情况下,会因为强迫性冲动体会到相当大的压力,但功能还是正常的。个别十分不幸的人,他们几乎会把所有醒着的时间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强迫性活动上。

 对强迫症的治疗不能采取硬性对抗措施,要循序渐进。

强迫症的诊断当中,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这些想法和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抑郁情绪,导致功能的损害,或者耗费太多的时间,因而扰乱了日常生活。事无巨细地检查灯、电器、水龙头是否关上,燃气是否关掉,所有的门是否都锁好了,窗户是否全都紧闭了。这些行为有可能是小心谨慎而不是病症,特别是当准备出远门旅游、出差的时候。但是,反复不断地一次又一次检查,让自己上班迟到两个小时就不行了。

系统地整理文件,看看自己的工作程序安排,把桌上的文件整理清除,这些都是好的工作习惯。但是,如果以重复和仪式化的形式来反复做这些事情,从而占去自己大部分的工作时间的话,那就说明已经形成了强迫症性质的心理障碍了。可以参考附录五进行强迫症的自我诊断。

强迫性思维一旦干扰正常心理活动,一方面会影响智力水平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心理压力,让患者更觉得自卑、紧张和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一旦诊断有强迫症,即应积极进行心理治疗。针对发病基础进行治疗,是治疗强迫症的首要原则。很多患者的强迫症与过去的不幸遭遇和曾受到的心理创伤有关。把内心的痛苦、恐惧以及紧张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也就降低了恐惧,缓解了紧张。

对强迫症的治疗不能采取硬性对抗措施,要循序渐进。患者在进行自我调整时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任其自然。对任何事情都任其自然,做完就不再去想,担心门窗没关好就没关好就算了,东西没收拾利落就先那样儿呗……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来努力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强迫症状就会慢慢消失。

2. 宣泄。说出自己的紧张情绪,如自己过去曾在某个情景或某个时候受到的不幸遭遇、心理创伤和长期的恐惧心理等,把内心的痛苦情绪尽情地发泄出来。要知道,说出自己的紧张,也就缓解了紧张;说出自己的恐惧,也就降低了恐惧。

3. 转移注意力。当强迫症状出现时,要想方设法转移注意力,尽快脱离现实症状,摆脱痛苦。

4. 不做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大多数强迫症患者都有完美主义性格。实际上,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采取乐观的态度,对人事都不必过分认真,当然,对自己也完全没有必要过分苛刻。

 另外,患者也特别需要提高对强迫症的认识,学会正确对待,及时疏导、排遣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进行放松性刺激,改善情绪状态,调节心理功能,增强康复信念,从而缓解强迫症状。

 四、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心境恶劣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心理疾病。常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抑郁症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我们无论如何重视抑郁症都不为过。

抑郁症是不良心境导致的心理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约占该类疾病的70%,也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一种疾病。国外医学统计表明,在普通人群中阶段发病率可以高达10%左右。据全国12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的患病率为3.1‰。据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科报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占精神科门诊患者的21.2%,占神经症的70.6%。

抑郁症对人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每年都有大批的抑郁症患者陷入失眠、恐惧、绝望的境地之中,有的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香港艺人张国荣,因患有这种病症,长期不能自拔,在自己艺术表演事业正处于巅峰的大好年华,突然跳楼自杀。一时间,海内外舆论一片哗然,谁都无法想象,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角儿,竟然会选择这样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在我国的各大高校里,几乎每年都传出有高学历、高职称的硕博士、教授等跳楼自杀的事件。因患抑郁症而长年失眠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我们无论如何重视抑郁症都不为过。

抑郁症常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诱发,如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夫妻吵架、离异、亲人分别、意外伤残等以及严重的躯体疾病等因素,使患者担心、焦虑,以至发生苦闷、抑郁、沮丧。正常人,经过疏导,这种压抑的情绪在短时间内就会消失。但抑郁症患者抑郁持续时间较久,抑郁情绪会缓慢迁延,很难驱除。

抑郁的主要特征是情绪低落,寡言少语,喜欢沉思,精力不足,遇事悲观,回忆过去谴责自己,面对现实困难重重,展望未来缺乏信心,有明显的自卑感。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可以用以下6点来概括:

1. 无兴趣。以前的兴趣爱好如打球、郊游、下棋等变得索然无味,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更体验不到爱的激情。性欲、食欲均减退,整个人都变得麻木不仁,无所爱,更无所求。

2. 无望感。感觉不到任何希望,只感觉前途黯淡无光,无论是自己的身体还是学业、事业,一切都变得异常糟糕。就好像世界末日即将来临,自己也行将灰飞烟灭,这种感觉走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削弱自己的信心,吞噬着自己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连午饭吃什么这样的小事都无法作出决定。会很注意身体的每一个异常感觉,甚至将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当作症状而惶惶不可终日。

3. 无助感。患者会觉得自己软弱,孤独无援,没有人能救自己,一切已经不可能挽回。更可怕的是,他根本不想突围,因为他认为那都不可能成功,是徒劳的。所有的安慰怜悯、任何热情关怀都不能打动他的心。

4. 无动力。不愿与人交往,也不愿意上班,就连日常生活如吃饭、洗澡都需要他人催促。患者感到整个人都垮了,精神、躯体都丧失了动力,对生活也放弃了。

5. 无用感。患者感到自己什么事情也干不了,一无是处,是一个十足的废物,对社会毫无价值,没有用处,常常自责,感觉活在世上是别人的累赘,脑力与体力均消耗殆尽。

6. 无意义。人生就像一潭死水,活着除了默默的承受无奈、孤寂、痛苦之外,毫无意义。

患者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死亡往往被当作是永恒的宁静和恐怖的终结,常有轻生念头,甚至实施自杀行为。15%的抑郁症患者以自杀死亡而终结。

 抑郁症危害严重,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我们来看一个抑郁症的病例。

李某,女,69岁,以前精神十足,最近半年往日却变得动作缓慢、僵硬,也不爱运动了,一点家务劳动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完;也不主动讲话了,以最简短的语言、最低弱的声音回答家人的问题;双眼经常长时间凝视一个地方,面部表情也没有多少变化,对外界发生的事情无动于衷。但有一个例外,就是在提到她去世的老伴时,她才会泪流满面,然后才说她有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因为不记得怎么做了,头脑一片空白。李某的表现可以诊断为抑郁症,而且是抑郁症中常见的迟滞性抑郁。

老年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各种躯体疾病。很多患者在家庭刺激下诱导起病,也有很多患者发病没有明显病因。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因为生理方面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减弱,在任何状态下都容易引起抑郁等心理障碍。

有关研究表明,35岁以后,无论男女,其发病率呈升高趋势。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占5.7%,可见患老年抑郁症的并不少见。但老年抑郁症的患者有时患病多年,程度很重,甚至数次自杀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和医生对该病的识别率低。

抑郁症危害严重,我们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那么,哪些表现提示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呢?如果您有下述表现,就要注意了。

1. 很压抑、伤心、心情沮丧;

2. 以前喜欢做的事情,现在完全没有兴趣,也不能从中得到任何快乐了;

3. 胃口比平时好得多或者差得多,以致体重大增或大减;

4. 很难入睡,或者睡得太多;

5. 非常激动,坐立不安,或者慢慢腾腾,拖拖拉拉,别人都明显注意到了;

6. 很累,浑身无力;

7. 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或者因为刚刚做过或者没有做过的事情深感内疚;

8. 无法集中精力,无法清晰的考虑问题,无法做出决定。

如果您对自己是否患上抑郁症有疑问,最好找心理学家咨询一下,附录六列出了一个抑郁自评量表,可以辅助您进行自我判断。

如果患上抑郁症,应尽快找心理学家就诊,以便得到及时治疗。另外,自我调适对尽早康复也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调适:

1. 学会调整情绪。在遇到压力时,一定要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相信这不是对自己的一次打击,相反,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一次提高;

2. 学会全面看待问题。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的,每一次危机背后都会有一次机遇,要懂得在困难面前思考分析,不把时间浪费在犹豫和自责上;

3. 学会合理评价自己,懂得自我赞赏。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意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扬长避短。

另外,当出现持续性的抑郁情绪时,不可掉以轻心,应该及时调整,避免发展成抑郁症,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人到中年以后,更应该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学会放弃一些不合实际的幻想,要脚踏实地生活,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贪求。

 五、癔症

癔症或称歇斯底里,是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组病症。癔症没有神经系统或相应器官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是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平衡失调造成的。

 癔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

癔症是在各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心理疾病,但近年来发病有所减少。在综合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中,该病也比较少见,仅占全部咨询病例的0.3%。本病的病人在病前常有情感丰富、富于幻想、善于模仿、易受暗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

这类人通常会在某些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或暗示下,突然出现短暂性精神异常或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内脏方面的紊乱。这些症状可由暗示而产生,也可以通过暗示而使之消失。该病多发生在16~36岁之间的青年中,且女性远多见于男性。

我们先来分析一个案例。

患者梁某,女,21岁,某市大专生。梁某从小好胜心强,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但高考两次落榜,对她的打击很大,第三次虽然勉强榜上有名,但看到昔日那些不如自己的很多同学都考上了比自己好的学校,内心又深受刺激,愤愤不平,继而郁郁寡欢。虽然她也踏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但她的内心深处却极其不平衡,感觉到很压抑,行为逐渐变得很让人费解,无所适从。

有一次,她的一位好友责怪她两句,她就把那位同学的书都摔到了地上,还宣称与之绝交,消气之后,她又主动要求与之和好,弄得那位同学哭笑不得。还有一次,她高高兴兴地帮一位男同乡洗被子,因为一件小事,她又大发雷霆,把已经洗好的被子扔到了楼下。然后又抓起同学辛辛苦苦从楼下提上来的水泼了个底朝天,这些让在场的人惊诧不已。

近来,每逢她感到压抑、心情不爽时,晚上睡觉就会发出惊恐的喃喃声,把同寝室的同学吓醒,喊她摇她都不起作用,还嚷嚷说“胸闷”、“憋气”;如果不拉她,她就四肢打挺,自己无法坐起,继续说梦话。

其实,梁某患的是轻度情感爆发型歇斯底里,情感上突然爆发和喜怒无常是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飞得越高,摔得越痛”,高考的落榜和学校不理想,使梁某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她无法发泄心中的苦闷,于是就冲着同学和老乡“出气”,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内心冲突和外部压力两方面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

对癔症有突出疗效的是心理暗示治疗。

癔症的表现可谓多种多样,既可有运动、感觉等障碍的类似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又可有内脏机能失调和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的症状,也可有短期发作的精神症状(变态心理症状)。

癔症的精神症状也可以多种多样,但其症状呈现出尽情发泄和表演的特点,使人印象很深,有的可能也会出现很多幼稚性动作和行为,甚或离家出走,到处游荡等。

可以说,癔症的表现可以模仿临床各科的任何疾病的表现,因此很容易被误诊。已经有很多最初诊断是癔症而实际上是躯体疾病,因而拖延了治疗的教训。所以,在临床上,要对癔症作出正确的判断是比较困难的。

一般来说,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的再次发生。

此外,癔症所出现的诸如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各种表现,其临床症状常是多变的,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这些对于正确判断癔症非常有帮助。

有关研究表明,导致癔症的直接病因往往是心理因素,如委屈、气愤、惊恐、羞辱、窘迫以及悲伤等精神刺激。另外,不良的心理暗示、不当联想等不健康心理作用,都可能导致癔症。

对癔症的治疗,有效方法仍然是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综合治疗。当然,对癔症有突出疗效的是心理暗示治疗。因为癔症患者的特点富有暗示性,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利用这一点。

 六、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对躯体状况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由于对躯体症状的错误解释而害怕患有或罹患某种疾病。

疑病症发病前往往有精神紧张刺激的前提。

 

疑病症患者固执地相信或担心自己患有某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反复就医,虽然经过反复的医学检查,阴性、医生的解释、没有相应疾病的证据都不能打消其顾虑,常常伴随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老范今年58岁,自从几个月前,一向身体健壮的同事老康因为突然头痛发生脑溢血而去世后,他就总感觉心悸、头晕、出汗,还老觉得胸口堵得慌,经常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于是,一个念头开始在他的脑海中萦绕:自己一定也是得了脑血管病了,这个病实在是太可怕了! 随后,他就开始生活在紧张恐惧之中,四处求医。几乎跑遍了所在城市的各大医院,做了各种各样的检查,医生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没有问题。但老范却认为自己的病太复杂了,一直没有找对大夫。后来,终于在某心理卫生中心的帮助下,他才认识到自己的脑血管病完全是想出来的。

老范的情况就是典型的疑病症。本病比较少见,患者中以中年人居多,男性多在40岁左右发病,女性多在50岁左右发病。

疑病症的发病与病人的性格基础有关。这种人往往主观多疑、敏感执拗、谨小慎微,过分地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对身体上一点点不舒服的感觉如轻微的疼痛、发胀等都极为敏感。他们凡事要求十全十美,如有一丁点儿差错就疑虑重重,就会相信自己患了某种重病。于是四处求医,在医生确诊没病后仍旧继续怀疑,以致达到不相信事实的地步。

疑病症发病前往往有精神紧张刺激的前提。或者是因为某亲朋好友患重病甚至死亡而心有余悸;或者是因为自己患某种疾病而紧张恐惧,担心同时患有另外的疾病;或者是因为工作、家庭、人际关系而苦恼;或者是在身体生病之后,在心理上常常自我暗示或无端想象,怀疑自己又生病了;或者是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误解了不正确的科普宣传;或者是因为医生言语不慎而造成不良暗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少疑病症是医源性的,也就是由于医生不恰当的言语、态度和行为所造成的。反复检查和长期不能确诊,错误的诊断治疗,错误的观念,如认为手淫和遗精会伤身体等,都是造成疑病症状的因素。

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

疑病症的表现有4类:

1. 疑病感觉。往往为身体上出现的正常的微小的变化而感到不安,进而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或过分关注。描述较含糊不清,部位不恒定。

2. 疑病观念。描述形象逼真、生动具体,认为患有某种疾病,患者自己也确信实际上并不存在疾病,但仍然要求做各种检查,要医生同情,尽管检查正常,但医生的解释并不足以消除其疑病观念,仍然固执地认为检查可能有误。于是担心忧虑、惶惶不安。

3. 感觉疼痛。疼痛是疑病症最为常见的表现。大约有2/3的疑病症患者有疼痛症状。有局部疼痛,也有全身疼痛,一般是微痛和烧伤痛的感觉。这种疼痛描述不清。患者常辗转于内外各科,毫无结果后才到心理门诊。常常伴有失眠、焦虑和抑郁症状。

4. 躯体症状。表现多样而广泛,涉及身体许多不同区域,如恶心、吞咽困难、反酸、左侧胸痛、呼吸困难,担心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疑病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诊断确立以后,开始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了解所患疾病的性质,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因为疑病症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心理疾病。

首先,树立正确的认识,自觉配合心理治疗,懂得暗示自己“很健康”;

其次,顺其自然地接受所谓的“症状”,不加排斥,带着“症状”去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会使“症状”慢慢淡化并消失;

最后,让自己静心、镇定、放松,这样对改善身体状况有很好的作用。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懂得一定的预防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形成良好的个性,克服敏感多疑、主观自我的个性,培养开朗大方、谦虚豁达的良好个性,这也是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关键所在;保持良好的心态,只要乐观,疑病症就无从产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排解压力。

 七、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一词最先由美国医生Beard提出,指的是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导致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其主要特征是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劳,常常伴有情绪烦恼、睡眠障碍、头痛和多种躯体不适等症状。

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

本病患病率较高。根据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总患病率为13.03‰。但是,有单位对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50位患者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其中58%为重症抑郁或心境恶劣障碍。国内对本该病的诊断有一些争议,但绝大多数专家认为,神经衰弱是存在的,只是应当避免诊断的扩大化。

目前,“神经衰弱”这个概念所指的疾病范围正在不断在缩小,随着诊断的细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神经衰弱”常常被分诊为焦虑症、心境恶劣、疑病症等。国内外专家已经证实,原有“神经衰弱”的患者中有80%伴有抑郁情绪。

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社会因素是导致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学习、工作负担过重,经常为完成任务而牺牲休息时间,睡眠不足;或者长期对工作不满,却又被迫不得不完成;或者工作困难,超过了自身实际的工作能力,难以完成……长此以往,造成精神持续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从而导致神经衰弱。

此外,诸如亲人死亡、夫妻离异、事业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负性情绪因素也会长期使人感到压抑、怨恨、委屈,这也容易导致神经衰弱。

有关研究表明,神经衰弱的发生也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胆怯、自卑、敏感、多疑、缺乏信任、依赖性强、任性、冲动、急躁、自制力差的人,都比较容易患上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是一种较常见的功能性疾病。

神经衰弱的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种:

1. 精神容易兴奋。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均容易引起兴奋,表现为回忆和联想增多,无法控制,但是话语却并不多,不容易专心于做某一件事情。同时常常特别敏感,对强烈的光线或噪声等刺激十分厌烦,稍微不如意就会暴怒,容易与人发生争吵,但事后又常常会十分后悔。

2. 脑力容易疲乏。看书学习时容易疲乏,反应迟钝,感觉“看不进去”。常有头胀、头痛、头昏等症状,同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差,看书难以掌握中心内容,肢体乏力,懒散,不愿意外出活动。常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低下。

3. 紧张性头痛。头痛一般没有固定的部位,时而痛,时而不痛,痛的时候可以忍受。如果看书学习的话,头痛会加剧,如果情绪松弛,或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头痛可以明显减轻。有时会感觉头部有一种压迫或者紧箍感。

4. 睡眠出现障碍。一般表现为入睡困难、难以熟睡或早醒,醒后不容易再睡,感到精神疲劳难以恢复,常常做梦,并会认为梦多影响睡眠不足。

5. 生理上的表现。可以出现心跳过快、血压偏高、多汗、厌食、便秘、尿频、腹泻、月经不调、早泄或阳痿等症状。过分关注这些生理上的不适,会更加容易烦恼、焦虑不安,导致恶性循环。

神经衰弱是一种较常见的功能性疾病。那么怎样知道自己是否神经衰弱了呢?下面有一组问题,可以帮您了解一下自身的实际情况。请您回答下列问题,选择与自身情况相符合的答案(a是 b否)。

1. 一方面容易兴奋,另一方面精神又容易疲劳吗?

2. 情绪低落、心烦,爱发脾气,常为小事而大吵大闹吗?

3. 自我控制能力下降,还时常感到委屈吗?

4. 往往白天疲劳,夜间难以入睡;一做事就犯困,上床睡觉反而兴奋;睡着之后又易被惊醒,醒后又感到疲乏不堪吗?

5. 往往为多梦而痛苦;又为睡不好而担心;并伴有头痛、腰酸、四肢痛等症状吗?

6. 不论工作、学习、看电视或是闲谈,都可以引起许多联想吗?

7. 言谈并不多,而大脑却高度兴奋吗?

8. 当浮想无法控制时,感到很痛苦吗?

9. 思维能力下降、记忆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吗?

10.情绪紧张,“虚性”兴奋,很累,并且想活跃而活跃不起来吗?

如果您选了1~3个“a”,说明您可能有轻度的神经衰弱;如果您选了4~6个“a”,您的神经衰弱症可能已经比较严重了;如果您选的“a”超过6个,则应该引起您的高度重视,要及时诊治。

神经衰弱在治疗中应以各种形式的心理疗法为主。

由于神经衰弱的致病因素主要是心理问题,所以在治疗中应以各种形式的心理疗法为主。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同时合理安排作息制度,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这样效果会更明显。患者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自我调节:

1. 减轻心理负担、坚定治愈本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了解神经衰弱的基本知识,如病因、调节原则和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自己发病的原因和影响疾病恢复的各种因素,学会一些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方法,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绪,树立治好疾病的信心,创造治好疾病的良好环境,适当调整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和人际关系。

2. 放松精神,合理发泄负性情绪。体力和精神负担过重的人、情感和理智过度冲突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只有这样,才能强健精神,使心情愉悦,神经系统得到调理,才能预防或治疗神经衰弱。

3. 不局限思维,培养现实主义精神。让自己充分认识到痛苦的存在并且鼓励其去承受,勇敢地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性格,体现自己的价值,把注意力转移到外界,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思维当中。通过这种心理治疗让自己不断战胜自我,并最终战胜疾病。

4. 分析神经衰弱的个性特征,消除负性心理影响。一般来说,神经衰弱患者都是因为负性的人格特征而致病,所以这类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心应该是改造不良个性,消除负性心理。

5. 学会开阔自己的心胸。在现实生活中,难免遇到很多失意的事情,过多地纠缠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中不能自拔,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引发精神疾病。因此,应当正确对待,注意排解心中的烦恼,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心态,不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6. 通过自我暗示法加以自我调节。在睡前自我暗示时,要针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组织选好自我暗示语,一般可以这样,如“我现在安静地躺着,浑身都很舒服,很轻松,我头顶部轻松了,颈部轻松了……”按照自己的意志从头部、颈部、双手、胸部、肩部、腹部、腿部,逐步放松全身肌肉,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松弛。

特别注意,在进行自我暗示时,应该缓缓默念暗示语,在念到身体某一部位时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并尽力体验轻松无力的感觉。做时一定要按顺序,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漫不经心。如果一次效果不理想,可以重复做1~2次。

一旦浑身轻松就可以进行催眠诱导。催眠诱导的暗示语可以是:“我的全身轻松了,困乏了,全身都充满了倦意,手、脚已无力动了,我很想睡了,我的眼睛已睁不开了,我真想闭上眼睡一觉了,我闭上眼吧,我很快就会睡着了……”上述催眠暗示语可以重复使用,直至睡去。当然,每个人的暗示语可以不尽相同。

即使这种类似的自我暗示语一时记不住也没关系,可以事先录音,在使用时边放录音边练习。千万不要去想这类暗示语是否有道理、有作用,只要认真跟着做就是了。如果催眠效果不错,则可以在催眠暗示语中加一些类似“我处在非常舒适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心态很平和”等治疗用语。这样不仅易于睡眠,同时还有利于消除神经衰弱症状。

 第8章 不良心境与心身疾病

 一、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根据科学的推测,人类自然寿命应比现在实际的寿命更长。但由于疾病、创伤或心理、社会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人们未能达到预期寿命而过早死亡。

过去,造成人类死亡的多发病为结核、天花、鼠疫、血吸虫病、霍乱、伤寒、白喉、猩红热等传染病,现在这些病很多已经基本被消灭,有的发病率、死亡率已明显下降。而当前的多发病为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哮喘、溃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统计,现在67.59%的死因是心脏病、脑血管病和肿瘤。这些疾病均都属于心身疾病。可见,心身疾病对我们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既然心身疾病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那么什么是心身疾病呢?所谓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有人将心身疾病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而广义的心身疾病还包括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表现为躯体症状的心理疾病。根据这样的定义,我们在考察一个疾病是不是心身疾病的时候就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中一定要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刺激,也就是说,一定要有心理因素。

2. 通过检查,能够发现躯体症状、阳性体征和特异的实验室检查发现,能够找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3. 所说的心身疾病不包括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

4. 在患者心身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有下述部分或全部特点:

(1)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换句话说,就是这类患者因为自身的特点,造成心理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2)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的因素。这一点对于心身疾病的诊断尤为重要。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有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而且这种刺激要么在时间上比较长久,要么在强度上比较剧烈,或者两者兼备,它们长期作用,导致患者的心境长期不稳定,最终导致心身疾病。

(3)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关系。一般来说,应该是先有不良刺激,然后才有心身疾病的发生,不良刺激和发病之间不可能颠倒过来,那样的话,这个疾病也就不是由心理刺激引起的了,当然不是心身疾病。此外,也不会是刺激结束若干年才发病。因为此时,刺激造成的影响早已消失,如果此时发生了一种躯体疾病,要将它和早年的刺激联系起来,显然也会很牵强。

(4)心身疾病的演变过程与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呈现出一种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刺激因素越强烈,持续的时间越久,那么心身疾病的表现就会越重;反之,如果刺激因素变弱了,心身疾病的表现就会相应减轻。

(5)如果单纯进行生物医学的治疗措施而不从心理上进行调适,治疗效果较差。

 心身疾病不是身心疾病。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分离观念和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成为历史。人们开始用整体的医学观点去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本质,心身疾病与心身医学备受关注。然而,此时,也存在着另外一个概念,也就是身心疾病。

心身疾病和身心疾病两个概念,乍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的区别,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是这样认为的。其实不然,这两个概念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的,心身疾病不是身心疾病,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的过程不一样。

从发病过程上看,心身疾病是由于患者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心境恶化,并进一步影响到身体的生理变化,从而导致身体上的疾病。心身医学认为,心理、环境、社会因素以及生活事件中个体不能耐受的严重客观事件,是患病的外部条件,而性格缺陷、人格障碍等,则是引发心身疾病的内因与基础。心身疾病具有内因与外因交错影响及联合作用的特点。

与之相反,身心疾病是因为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改变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如老年性痴呆、经前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征等。这些生理变化所导致的心理、行为变化与当事人的社会认识无关,也与当事人对自身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对自身的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当然,心身疾病也会出现与神经系统或其他生理系统损伤相似的生理痛苦,身心疾病也会出现精神问题。但稍加留意,二者之间的差别并不难分辨。

 心身疾病目前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心身疾病目前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世界各国对心身疾病分类方法不同,包括的疾病种类很不一致。我们在这里按照各系统顺序列出在分类上比较认同的心身疾病。

循环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功能性早搏、雷诺病、原发性循环动力过度症等。

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心因性呼吸困难、喉头痉挛等。

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部分慢性胃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管痉挛、贲门或幽门痉挛、反胃症、反酸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心因性多食症、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腹部饱胀感等。

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有:肥胖症、糖尿病、神经性低血糖、心因性尿崩症、心因性烦渴、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原发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等)、尿道综合征等。

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偏头痛、肌肉收缩性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因性知觉障碍、心因性运动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面肌痉挛等。

妇产科的心身疾病有:痛经、原发性闭经、假孕、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心因性不孕症、原发性外阴瘙痒症、泌乳障碍等。

骨骼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肌痛症、脊柱过敏症、书写痉挛、痉挛性斜颈等。

儿科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哮喘、心因性拒食、神经性腹痛、遗粪症、遗尿症、神经性尿频、心因性发热、夜惊症、口吃、睡眠障碍、心因性咳嗽等。

皮肤科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原发性皮肤瘙痒症、斑秃、多汗症、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五官科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眩晕综合征、嗅觉异常、过敏性鼻炎、咽喉异感症、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晕动症;原发性青光眼、飞蚊症、心因性溢泪、眼肌疲劳、眼睑痉挛、眼睑下垂;特发性舌痛症、口臭、口腔粘膜溃疡、部分口腔炎、心因性牙痛、口腔异物感等。

 老年病科常见的心身疾病有:老年冠心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老年心律失常、老年脑血管病、老年性甲亢、部分老年癌症、老年尿失禁、老年神经症等。

 二、西医对心身疾病的认识

真正的医学应该趋于心身兼顾。

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对心理现象还不理解,所以普遍相信鬼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身心二元论者,他认为灵魂可以脱离人体而独立存在,精神可以与物质分离。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则与此相对立,他们是身心一元论者,认为精神与肉体不可分离。

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名医,也是古希腊医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医学之父”,他的著名“体液说”认为,人体含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4种体液,如果比例正常就属健康,否则就是病态。心理在希波克拉底看来属于“灵魂”范畴。“灵魂”源自大脑,体液正常与否,对“灵魂”是否正常起决定作用。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对当今心理学的性格分类仍有一定影响。古希腊医学认为身心是密不可分的。希波克拉底认为,医师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患病的人。所以,诊治疾病不应该忽视患者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生活对患者疾病的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身心是不可分离的。而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儿认为躯体与精神截然有别:躯体具有广延性,思维则没有广延性,思维寄居于躯体。但该理论面临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广延性的精神如何寄居于具有广延性的躯体?哲学界围绕该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18世纪,随着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发展,该问题从哲学层面获得了较好的解决。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物质都具有心理或精神属性,只是某种特殊结构的物质,如大脑和神经系统,才具有心理活动。

例如,哈特莱(英国唯物主义的联想主义心理学体系的建立者)创立的理想主义心理生理学以震动解释神经活动与心理过程。卡巴尼斯(法国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则认为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而拉美特利(法国哲学家

标签: # 健康是想出来的 # 健康是想出来的最新章节 # 健康是想出来的全文阅读 # 张振鹏创作的小说

相关文章